第 1 章(1 / 2)

景平二十八年春,大齐国京城发生了一件大事。

一夜之间几乎全京城的老百姓都听到了这个消息,人们都议论纷纷。

“丞相府文家犯事了,皇上查抄了文家,听说丞相府中大大小小两三百人都已经被下入了大牢,只等秋后问斩。”有消息灵通之人口沫子横飞,大肆宣扬着。

“文丞相一向安分守己,怎会突然遭此横祸?可知道是何罪名?”

“听说是里通外敌,罪证确凿。”

“怎么可能?怕不是有人诬陷吧?三年前,草原鞑子私兵入关,直抵京城,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,若不是丞相大人力挽狂澜,亲自击溃敌军,只怕京城老百姓就会遭殃了啊!”有人想起三年前的事,打了个寒颤,还是不相信丞相大人会做出这种事来。

“真是难以置信,前不久还听闻文家给自家的哥儿九公子定亲呢,这么一来,这九公子岂不是也要受难?”

“可不是么?九公子是谁啊?京城四公子之一,其才华容貌皆是上上之选。如今出了这事,这亲事可怎么算?”

“怎么算?人家还不是急着撇清关系,不落井下石都好,想当初这范家与文家联姻,范家可是高攀了,现在的嘴脸可真让人瞧不起。”这人似乎很了解这范、文两家的瓜葛,此事说出来一脸的愤愤不平。

“人心易变,有什么是不可能的?”有人感慨说道。

“你们可别在这里说风凉话,文家一门忠心耿耿,怎么可能里通外敌?我却不相信的。”

“嗐!告示都已经贴出来了,这还能有假?你们要不信自己去看。”

围在一起的人闻言散去,不管是信还是不相信的,都准备前去看看。

墙角边缘处,有乞丐斜躺着晒太阳,然而乌云压顶,乞丐骂骂咧咧几句,缩回阴暗避风处。

京城文家一门双进士,当初就是一桩美谈,文家老爷文翰从进士官至丞相,就是以廉政清明为表率,这世上谁人不夸一句文家的好?文丞相是难得的好官?

如今突然遭此大难,世人无不感叹,苍天无眼,怎地也不看顾看顾好人。可惜,可叹!

唉!世事变了,看着吧!这天下,早就浑浊不堪,朝廷内外小人当道,要不是还有那么几个忠良之臣,老百姓的日子更加难熬,如今文丞相一倒,那些奸佞小人只怕更加肆无忌惮,为非作歹了,这日子啊,什么时候才有盼头啊!

大齐国南边,山多道阻,也是因此,这里的消息闭塞,人们两耳不闻窗外事,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生活得倒也自在。

这里是一个叫双河村的小村子,因为两条河交汇在了此处,因此而得名。

双河村不大,也就二、三十户人家,几十上百口人,村中人大多为李姓,也有几户外姓人家,这里的村民虽然有些斤斤计较,鸡毛蒜皮的小矛盾,但是大多人相处还是比较和睦的。

今日村东头的李文才家却颇有些鸡飞狗跳的意味。

“爹,你也评评理啊,这小叔子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来?”说话的大嗓门是李家的大儿媳妇李王氏,她是隔壁王家村的人,性子泼辣,最是眼里揉不得沙子。

她今日一大早去了田间回来,就发现自己房间的门大开着,里面有被翻动过的痕迹,当下心里就一咯噔,连忙查看了自己的嫁妆,就发现少了一只银钗,这是她陪嫁过来比较值钱的东西,现在就这么不见了,叫她如何能不急?

这个时候的人们,只要没有分家,大家都生活在一个院子里,家中的一切收入和支出都统一由当家人做主安排,然而媳妇们的嫁妆一般是不算在内的,这是属于媳妇的私房,不管是自己存起来还是补贴家用,都是由媳妇自己安排,如若不然,传出去说婆家连媳妇儿的嫁妆都吃干抹净,不好听不说,只怕远近的女子都不愿意再嫁过来了。这是大齐朝历来的风俗规矩,所以,李王氏的银钗不见了,也是一件大事。

这些日子,正值农忙之际,一大早的,家里所有人都下地干活去了,唯一在家的只有小叔子李喻,而李喻这个人,在整个村都是出了名的好吃懒做,平日里就游手好闲,小偷小摸更是不在话下,不用说,就是这个瘟丧干的事。

果不其然,一问之下,有在家中玩耍的小儿子就说看到小叔进过房间。这下子可就不得了,李王氏直接就闹将开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