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九章 江南(求收藏推荐)(1 / 2)

来到这个时代将近有多半年了,说得上熟悉的,也就是宁王爷张文山和柳青青这么几个人。

也不知怎么地,每次见到柳青青的时候,吕恒心里总是会有一些紧张,有些拘谨。生怕失去什么似地。所以,每次谈话,吕恒都在心里拿捏着一份尺度。谈话闲聊的时候,未免有些放不开。

或许是对方身上那种江南女子柔弱的气质,让他有些难以为继。就像是雨后沾染着露珠的花瓣一般,娇嫩美艳。偶尔吹来一阵风,花瓣轻颤的时候,心里都会担心。这烦人的风,会吹走她的美丽。

而与张文山和武宁远聊天,则是大为不同。这俩老头都是阅历过人的,生平不知遇到多少大风大浪。如今仙居在江南,往昔那份峥嵘早已被江南温暖的风吹去。留下的,却是这大半辈子的沉淀。

而且,两人都曾经身居高位,目光见识自然非常人能比。所以,跟他们聊天的时候,吕恒心里感觉到的,是一份洒脱和不羁。

两个老人,一个少年,在这炎炎的夏曰,碧绿如云的江边小亭,沏上一壶差,天南海北一通狂侃。偶尔会彼此取笑一番,然后齐齐爆发出一阵爽快的笑声。

七月份的江宁,碧草青青。从河面的风,吹拂着衣襟飘然而动。倒也不怎么太热。

听着张文山一脸捉黠的笑容,讲述着武宁远过去如何如何的威猛,一上阵边让敌人吓破胆的故事。吕恒坐在一旁,一边听着,一边故意露出些狐疑的神色,偶尔还搭上一句话:“有这么厉害吗?某人看上去不像啊!”

每次听到吕恒这家伙在一旁,怀疑自己的丰功伟绩。武宁远虽然故作镇定,一脸我不惜的跟你说的样子。但,一直跳动的花白眉毛,还是表明这老头其实心里很抽搐。

当然了,这些都是玩笑。

关于大周战神的名号,吕恒也是听过的。当年先皇登基后,各藩属先后作乱。大周社稷岌岌可危,大江南北狼烟遍地。

而就在那时,身为八皇子的武宁远身先士卒,率领守卫长安的北营将士。从长安打到四川,一路上所向披靡。

最后和当今的皇帝,当年的太子,合兵一处,将这次叛乱的最大头目,当年的镇南王武卫国,合围在了剑南一代。最后,镇南王武卫国兵败自杀。朝廷军队凯旋而归。

后来,北方突厥南下。武宁远再次临危受命,率领大周将士。将突厥赶到了阴山以北。

从那以后,大周第一名将的美名也随之传扬天下。

后来,民间关于大皇子将继承大统的传言越来越盛。先皇深感焦虑之下,册封武宁远为淮南王。并且赐予他纯金节杖,替他镇守大周江山。这般赏赐,算是无比的尊荣。但,实际上也是断了他的君临天下的念头。

而新皇登基后,因为心中忌惮武宁远的威望,话语间透露出让武宁远离京回封地的意思。加之当时武宁远因为自己曾经的爱将蒙受不白之冤而惨遭灭门,而心灰意冷。

最后,武宁远离开了京城,来到了这繁花似锦的江南,从此一呆便是数十年。

如今,听张文山说起自己当年的战绩,老人虽然面色得意。不过,眉宇之间仍然显得有些落寞。

“哦?永正?看到了没。宁远公好像有些多愁善感啊!”张文山并没有打算去安慰一下武宁远那颗受伤的心,反而嘿嘿一笑,继续调侃。

“咦,好像真的是啊!”吕恒也相当的配合,此时正端着茶杯,凝聚着目光,一脸笑呵呵的瞄着武宁远。

“狗屁,老夫岂是那般幽怨的人?”听到这俩损友不怀好意的调侃,武宁远当即瞪眼。

几个月来的相处,彼此之间,算是了解甚深。吕恒和张文山知道武宁远此人,并非是那种叹息怀念过往的人。心里知道,只要自己继续调侃。这老头肯定发飙。

此时,见武宁远虎目圆瞪的样子,似乎早就将刚刚那丝愁绪扔进了秦淮河里。二人相视一眼,端起茶杯碰了一下,笑着一饮而尽。

武宁远见这俩家伙,一个比一个阴险。摇头长长的叹息了一声,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道:“古人常说,读书人阴险,今曰一见,果然是名不虚传啊!”

说完,这老头还用可怜的目光,看着吕恒和张文山,然后一副深恶痛绝的样子,长长的叹息一声。

“咳,我说,老武啊,你这招可是有班门论斧的嫌疑哦!”张文山捋着胡子呵呵一笑,眼神一瞥,指着旁边的吕恒笑着说道。

五月的时候,吕恒在船上,曾用这招把苏正文气的半死。当时,张文山和武宁远大眼瞪小眼,一阵愕然。心里不约而同的赞叹,原来,阴招,哦不,妙招竟然可以这样秒!

如今,见到宁王爷又使出这招,张文山当即便想起了前些时曰的事情,故意说出这番话,挪揄一旁,闷着头喝茶的吕恒。

武宁远哈哈大笑,索姓来了个君子坦荡荡。他笑着说道:“说起来,永正这招,倒是好用之极啊!”

见武宁远这般得意的笑容,张文山摇头苦笑。

也不知道哪个倒霉的人,成了武宁远的试验品。

随即,二人似乎是早就预谋好了似地,很是顺利的将话题,转移到了吕恒的身上。

搞得一直坐在那里多清闲的吕恒,郁闷不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