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82节(2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796 字 2天前

牛盖一直在驿舍中等着,得知阎温回来,他立刻登门拜访。阎温本不想见他,可是想到贾诩的话,也觉得毕竟都是凉州人,不宜拒人于千里之外,便抽空与牛盖聊了几句。

得知贾诩还是不肯去见天子,不日将返回凉州,牛盖心里有些失落。不管怎么说,贾诩终究还是见了阎温,他却连贾诩的面都没着,回去怎么和董越交待?后来听说贾诩派毌丘兴去送奏疏,牛盖心思又活了。毌丘兴跟了贾诩有大半年,算是贾诩的弟子。贾诩派他去见天子,自然有推荐毌丘兴入仕,为毌丘兴安排一个前程的意思。如果能将毌丘兴拉拢过来,也算是维系了和贾诩的交情。

牛盖做了一番准备,在门口等着毌丘兴。当毌丘兴带着行礼,赶到驿馆来见阎温时,牛盖主动迎了上去,殷勤倍至,与毌丘兴寒喧,再次转达董越对他的承诺。毌丘兴怀里揣着贾诩给天子的奏疏,知道这次去见天子,只要应对得当,出仕是意料之中的事,自然不会再将董越承诺的校尉放在眼里,坦然地接受了牛盖的殷勤,却没太放在心上。

牛盖心知肚明,却不肯放弃。他不仅陪着毌丘兴去见阎温,又送了一匹好马,供毌丘兴代步。一路上,他与毌丘兴形影不离。阎温心里有事,只是催着赶路,倒也没心思去关注这些。

数日后,他们一行人到达河内。

天子第一时间召见了阎温,询问此行经过。阎温将贾诩与他说的话选择性的转达了一些,没有全说——贾诩的有些话显然不能对天子直说。好在贾诩本人有奏疏送到,还是让天子自己看比较合适,他只要将毌丘兴引荐给天子就行了。

听了贾诩对形势的悲观分析,天子心情很复杂,既有些失望,又不敢掉以轻心。贾诩的分析并非凭空臆说,他是从相关的文章和公文推算出来的,就算有误差也相去不会太远。有些情况,他自己也是清楚的,只是一直不愿意面对,如今被贾诩指出来,心情无比恶劣。从阎温的神情可以看出,贾诩肯定还说了些什么,对阎温触动不小。他现在能依赖的就是阎温等人,如果他们也动摇了,对他绝不是好消息。

天子随即召见毌丘兴。

第一次觐见天子,毌丘兴既兴奋又紧张。好在有贾诩的教导,预先练习了相关的礼仪,总算没有出错。天子对毌丘兴印象不错,毌丘兴年轻,有朝气,身高、相貌也都不错,眼神中对朝廷的敬畏更让天子欣慰。

河东毕竟不是凉州,朝廷的威严犹在。

天子和毌丘兴聊了几句,问了他的籍贯、仕途履历,以及对当前形势的理解。毌丘兴准备充足,应答如流,而且越说越自信。天子非常满意,便有了爱才之心。贾诩虽不能来,送来一个年青才俊,也算是为朝廷尽了一份力。

天子打开贾诩的奏疏,迅速浏览了一遍,心情不太好。

在奏疏中,贾诩先是说了一些感谢朝廷恩典的客套话,然后分析了一下形势,说得很简略,与阎温、毌丘兴转述的差不多,最后为天子献了三策。

上策:禅位吴王,为刘氏保留一份封地,祖宗得以血食。

中策:远征西域,避吴王锋芒,另辟天地。

下策:退守益州,跨有关中,去霸道,行王道,与吴王争民心,以待时变。

第2054章 未尽之言

天子想了想,将贾诩的奏疏转给阎温,脸色虽然平静,眼神中却有些愠怒。

阎温看完,暗自叫苦。虽说有心理准备,却还是有点后悔。早知贾诩的建议是这些,他就不答应贾诩代为转达了。平白无故惹得天子猜忌,又是何苦。

贾诩这三策看似为天子考虑,实则为凉州考虑。

天子如果同意禅让,那贾诩便是首倡,凉州籍文武也襄赞之功。将来孙策得了天下,论功不能少了贾诩,凉州人也得以在新朝占据一席之地。

天子如果取中策,远征西域,凉州人更是不可或缺的中坚,天子若想取胜,势必要加大对凉州人的依赖。且天子西征,避免了与孙策的交锋,等于将关东拱手让给了孙策,与禅让并没有太多的区别,孙策同样要见贾诩和凉州人一份人情。

至于下策,和等死没什么区别,不说也罢。对凉州人而言,由霸道而王道,倒是得了便宜。

对天子而言,这三策是不是忠言且两说,逆耳却是毋庸置疑。费了那么大心思,却求来这么一个结果,天子没有当场翻脸已经给他留面子了。

阎温无言以对。

天子没有再说什么,连对毌丘兴都失去了兴趣,让阎温领他出帐。毌丘兴兴致勃勃地等着天子赐官,现在全落了空,心情也非常失落,怏怏地跟着阎温出了门。

杨阜就在门外等着,一看阎温这副神情,连忙上前询问。阎温一五一十的说了,杨阜狐疑地瞅了毌丘兴一眼,觉得有些诡异。如果贾诩真的觉得大势已去,无可挽回,为什么还要派毌丘兴来见天子?难道就是为了尽最后一份心意,对得起天子封他的姑臧侯爵位?

贾诩似乎不是这样的人。

杨阜反复考虑了一番,与毌丘兴拱手见礼,拉起了家常。

……

天子派人请来了刘晔,将贾诩的奏疏给他看,又补充了一些阎温转述的内容。

刘晔仔细阅读了奏疏,又问了一些细节,忽然笑了。“陛下,贾诩与阎温等人不同,他是董卓旧部,曾为董卓请杀皇甫嵩而不得,如今又被陛下夺了河东和并州,他怎么可能为陛下尽心尽力呢。说实话,他能为陛下建此三策,臣觉得已经很意外了。”

天子眉梢轻挑,欲言又止。他想了一会,又道:“子扬是说,他有未尽之言?”

“理当如此。”刘晔放下奏疏,轻轻敲了两下。“陛下,恕臣冒昧,如果贾诩建议陛下孤注一掷,奋勇向前,与孙策决一死战,陛下会怎么想?”

天子眼珠转了转,恍然大悟。他不信任贾诩,贾诩也知道这一点,所以不管贾诩说什么,他都会报以谨慎的态度审视一番。如果贾诩建议他与孙策决战,他大概率会认为贾诩在欺骗他,不可能接受。

所以贾诩干脆不提。

“若是如此,有可胜之机吗?”

“有,虽然不多。”刘晔目光闪烁。“陛下,臣想见见那个毌丘兴。贾诩的未尽之言或许就在毌丘兴的口中。若非如此,他何必安排毌丘兴来此?”

天子一拍脑门,懊丧不已。他还是太年轻了,不是贾诩的对手。贾诩看破了他,他却没能看破贾诩。若非刘晔提醒,险些错过毌丘兴这招暗棋。如果毌丘兴在他这里受了冷落,失望而去,甚至转投孙策,将贾诩的计划转告孙策,那也怨不得贾诩,只能怪他自己有眼无珠。

天子一边派人去召毌丘兴回来,一边向刘晔问计。刘晔说,贾诩的分析并没有错,当前形势对朝廷的确不利,秘书台收集到的情报也能证明这一点。天子顿兵于河内,袁谭滞留在兖州,甚至要与孙策议和,本身就说明情况危急,已经到了非冒险不可的时候。如果继续拖下去,取胜的只会是孙策。

之所以还没有冒险,只是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。

总的形势而言,孙策的确占优势,但他的优势还没有大到横扫天下的地步,否则他也不会保持对峙,早就反击了。或者说他还有弱点,只是比较隐蔽,一时还未被人发现。他愿意等,自然是因为时间对他有利,在没有必胜把握时,他宁愿再等一等,等他积攒了足够的优势,弥补了所有的缺点,再大举进攻。

贾诩一直在关注天下形势,收集与孙策有关的情况,他应该有所发现,只是他知道天子不信任他,所以没有直说,而是让毌丘兴见机行事。

“臣以为,这个弱点很可能是粮食。”刘晔说道。

天子将信将疑。孙策有地有人,还会缺粮?

“陛下,孙策大进大出,收入多,支出也大,烈火烹油,形势未必如看起来的那般好。重工商可以迅速增加赋税,却也会增加粮食的消耗,江东原本地广人稀,并非产粮之地,孙策这几年大兴水利,的确开垦了不少土地,但那些开垦土地的百姓本身也是需要消耗粮食的。此外如工匠、学者,哪个不是寄食者?更何况还有十余万长年不耕的将士,要消耗多少粮食?臣收到消息,黄忠、周瑜两路出征,总共不过五万多人,荆州的粮食已经不敷使用,不得不从豫章调粮了。”

天子觉得刘晔说得有理,孙策重视工商,可以大幅度的增加赋税,但粮食的产量提升有限,远远达不到赋税增加的速度。自古以来,为什么一直强调重农抑商?就是因为商业的发达会导致大量的寄食人口,增加粮食的消耗。钱再多,买不到粮食也是枉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