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13节(1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525 字 2天前

郭嘉迈着方步走了进来,见孙策独自沉吟,不禁笑了一声:“大王又在担心战事?”

孙策停住脚步,笑了一声:“第一次坐镇后方,有些不太习惯。”

“那大王可要尽快习惯,以后这样的情况只会越来越多。”郭嘉走到沙盘旁,扫了一眼,啧啧赞了两声:“徐公明这几年没虚度,汉中的地形已经烙在他的心里了,大王大可不必担心。”

孙策点点头。好汤都是熬出来的,徐晃被他搁在襄阳熬了几年,徐庶被他搁在武关熬了几年,就是为了这一天。从一开始,他就知道取道三峡进攻益州不太实际,从汉中突破相对容易一些,只是当时他打算将这个机会留给周瑜。历史上的周瑜就曾有这样的计划,可惜未能施行。没曾想转来转去,周瑜又成了牵制力量,将这个机会拱手让给黄忠。

历史上黄忠的成名战在定军山,也许这就是宿命。

“有什么事?”

“太史慈的军报来了。”郭嘉将手里的公文递了过来。“刘备蠢蠢欲动了,大概是想封王。”

孙策冷笑一声,接过公文浏览了一遍,颇有些得意。蛊惑刘备回幽州,又放袁谭回去,让他们互相牵制,这一招还是挺有效的。更有趣的是关羽,刘备现在肯定很头疼,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位义薄云天的关二爷。他们最后会不会反目成仇?刘备会不会再像阴谋论者说的那样看着关羽送死?真是有点期待啊。

“诸葛子瑜不错,居然能看出这一点,倒是让我有些意外。”

郭嘉笑笑,没说话。他没见过诸葛瑾,可是从诸葛亮的天赋来看,诸葛瑾应该不会差。一介书生,能不辞劳苦的在幽州游历数年,这人品性还是踏实的,辅佐太史慈绰绰有余。在幽州再历练几年,将来也是一方牧守的人才。

青徐系的实力越来越强,已经足以和汝颍系、江东系鼎足而立。

见郭嘉出神,孙策又问道:“还有什么事?”

郭嘉敲敲脑门,自责不已,连忙收回心神。“徐荣没死,他去了长安。”

“徐荣?”孙策愣了一会儿才想起郭嘉说的是谁,不免有些意外。安众之战后,他没有找到徐荣的尸首,一直以为徐荣和张辽一样趁乱跑了,后来张辽在长安重新出现,徐荣却消声灭迹,一直杳无音讯,他都快想不起这人了,没想到他居然又出现了,还去了长安。

郭嘉把刚收到的消息说了一遍。发现徐荣纯属意外,杨修找荀彧闲聊,几次都扑了空,还以为荀彧有什么秘密任务,跟踪荀彧到尚冠里,却发现是一个老年汉子。

“他这几年一直在洛阳白马寺,据说出家奉道了,只不过奉的是浮屠道。”

“奉道?”孙策笑笑。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?”

“他成没成佛不清楚,但荀文若显然将他当成了救命稻草。形势至此,他有些病急乱投医了,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。”

孙策没再说什么。徐荣又怎么样,他当年已经击败他一次,现在实力更强,只要徐荣敢来,他一样能再击败他。朝廷已经是苟延残喘,如果不是关中地形易守难攻,早该跪了。只要徐荣不会撒豆成兵,或者化身千万,都没什么好怕的。

“提醒汉升他们注意,不要轻敌。”孙策随即想到了汉中的战事,倒不敢太大意。

“明白,臣立刻传消息,肯定来得及。徐荣身体不太好,到前线指挥的可能性不大,最多在天子身边做参谋。皇甫嵩身体不佳,可能会致仕返乡,如今是士孙瑞主持关中军务。”

孙策轻笑了两声。士孙瑞回到关中后,不出预料的迁太尉,接管了军事,司空赵温接任司徒,与司徒掾刘巴多有冲突,闹得不愉快,请辞回乡,大司农周忠接任司空没两天,又迁司徒,他倒是个看得开的,什么也不管,全部扔给刘巴处理,自己担个虚名。估计也是看开了,反正庐江周家的希望都在周瑜身上,他们再努力也没用,混个三公之位,做个汉室忠臣,落个好名声,也算是人生圆满。

长安朝廷中这样的人应该不在少数。

“奉孝,我最近在想,也许可以把天子请到南阳来战一场。”

郭嘉眨眨眼睛,看着孙策。

“关中易守难攻,如果天子谨慎,闭关自守,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解决。既然不能主动进攻,索性将天子请到南阳来,我们以逸待劳,顺带着打一场舆论战,尽快把这件事解决了。”

郭嘉忍俊不禁,一手抱在胸前,一手摸着鼻尖,沉吟了片刻。“臣以为可行。只是天子虽然年少,却并非冲动之徒,而且他身边还有荀文若那样的人,必须要设一个局,让他觉得机会难得,有取胜的机会,他才有可能跳进来,只是这个局不容易设,尺度不太好把握,说不定还要付出一点代价。”

“你们推演一下,看看有没有可行性,又要付出多大的代价,有什么样的风险。”

“喏。”郭嘉躬身领命,顿了顿,又道:“大王,是不是先和张相商量一下,听听他的意见?”

孙策点头。“你们先商量,我找机会和他讲。”

……

郭嘉集结军师处的军师、参军,很快拿出了一个方案。

正如郭嘉之前所说,这个方案要想成功,多少有点冒点险,还要付出一点代价。方案的思路也很清晰,将计就计,按照朝廷的预期发展,让他们以为机会是他们努力所得。

朝廷的策略是以益州、冀州两翼夹击,迫使孙策多线作战,消耗孙策的实力。虽说朝廷的想法有些理想化,但不得不说,这个方案对孙策的影响不可忽视,至少会影响孙策的实力发展。战争的消耗巨大,即使孙策推行新政,江南的屯田也顺利,两线作战也会让孙策财政吃紧。

既然如此,那孙策就依照朝廷的期望演一场戏,全线出击,不断向益州、冀州战场增兵,摆出一副竭泽而渔,要一决胜负的姿态,直到南阳、洛阳空虚,让天子以为有机可趁,主动出击。必要的时候,可能还要退一退,或者打几场败仗,演得真一些。

这个计划的关键就在于两翼既要攻得猛,让天子觉得不出击,孙策就有可能取得突破,彻底断绝朝廷中兴的希望,又要让天子觉得孙策骑虎难下,有一击必杀的可能。

看完推演结果后,孙策和张纮商议。张纮强烈反对。

第1905章 锋芒初露

张纮认为为个方案太冒险,而且完全没必要。

两军作战,防守一方据城而守,不仅需要的兵力少,而且几乎没有运输消耗,将士们有坚城可倚,一切都和平时没有太大的区别,士气稳定。进攻方则不然,首先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,进入敌境,辎重、粮草都要运输,需要征发民夫,消耗大量的粮食。到了城下,还要打造攻城器械,挖工事围城,冒着城头的箭矢擂石进攻,付出重大的伤亡,最后还不未必能攻下城池。

由守转为攻,需要付出的代价不是成倍,而是四五倍,甚至更多。

目前的计策是以守代攻,以八都督为核心,依托坚城,三线防守,尽量避免出击,将消耗降到最低,然后将宝贵的机动兵力控制在手中,保留主动权。如果改为两翼全面进攻,孙策首先面对的就是要征兵,至少增加十万人,因此增加的消耗将非常惊人,一年就能将这几年积累的成果消耗一空。

而且付出了代价,却未必能得到期望的结果。

南阳和关中太近,消息传递很快,朝廷的细作也不少,大队人马调动很难瞒过所有人的眼睛。说是设局,很可能会弄假成真。朝廷了解到具体情况后,如果不出击,孙策将骑虎难下,如果出击,则孙策可调动的兵力有限,只能独自面对天子。

实际上,在面对天子之前,孙策还要面对另一个问题:九都督中真正有指挥数万大军作战经验的人也就是周瑜、太史慈、黄忠,其他人都没有类似的经历,他们能不能完成任务,谁也不敢说,万一出现一两个失手——这几乎是必然——孙策就不得不去主持大局,无法在南阳面对天子。

与其如此,不如稳扎稳打。三线作战虽然压力不小,可是只要不主动出击,不盲目扩大战事规模,还承受得起,孙策又年轻,耗得起,不差这几年时间。在这几年时间内,各都督可以轮番上阵,向外拓展,有孙策在背后撑腰,就算他们遇到一点麻烦也不至于全面崩溃。

孙策志在天下,目标不仅仅是大汉现有的疆域,将来还要征伐四夷,不能什么事都亲自亲为,利用这个机会让各都督实战,培养能独当一面的人才,为以后铺路,无疑比让他们仓促上阵更有价值。

双方形势如此,吴国初建,正处于实力迅速上升的阶段,只要孙策自己不犯错,朝廷才是应该着急的一方。何必为了几年时间,将主动权拱手让人?凡事过犹不及,改变既有战略,看起来只是向前跨了一步,但这一步却有可能是生与死、胜与负的区别。全面崩溃的可能性也许不大,可是弄巧成拙,离目标更远却是完全有可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