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4节(1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468 字 2天前

孙权高声叫了起来。“胜捷号的船体消失了,只剩帆了。”

楼船上沉寂了片刻,然后响起一阵叽叽喳喳的议论声,将士们面面相觑,交头接耳,甚至有人紧紧抓住身边的东西,生怕自己会突然飘到空中。

孙策听到议论声,环顾四周,露出得意的浅笑,又看看虞翻。虞翻一动不动地站着,仿佛石化了一般。黄月英踮着脚尖,也想亲眼目睹这个神圣的时刻,但她看书太多,视力不如太史慈、虞翻,早已看不清远处的楼船,只能郁闷的跺脚。

“怎么会这样?”冯宛凑在孙策身边,推推孙策的手臂。“如果大地是圆形,那我们一直往前走,岂不是要滑下去?”

“这个我不知道,但我希望有一天能和你们亲眼验证这个推论。”孙策挑挑眉。“你们早点研究出更大更稳的船,到时候我们就能纵横四海了。这楼船不安全,真要遇到风浪,一个浪头就能打翻了。”

冯宛若有所思,一双妙目露出向往的神采,有点天然呆。

“要多大的船才能到球的那一边?”

孙策笑而不语。据他所知,其实这不是船大船小的问题,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船其实并不大,至少比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小很多,可能和现在的楼船差不多。他如果把海船的特点告诉他们,再让他们到交州去看看夷商的船,最多十几年时间就能造出真正的海船。

但造出海船不等于就能拉开大航海的序幕。像郑和下西洋那样的面子工程,他不想做,他需要大汉的子民主动出海,或是求利,或是求知,最好是两者兼得。他可以推动,但他不能纯粹往里面砸钱,就像开发南方一样,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动力。

就大汉眼下的经济和技术实力,世界上根本没有实力相当的对手。华夏之所以最后固步自封,不是因为弱,而正是因为太强,强到没有对手,所以就没有向外看的动力了。放眼看去全是蛮荒,鬼才愿意冒着风险去航海呢。

他要做的不是一日之功,求的不是一时之利,他要做的是引导这个时代的精英浴火重生。

比如眼前的虞翻。

虞翻很聪明,也有学问,他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几个人之一,但他引以为傲的象数易学却已经走入了末路。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,象数易学发展到这个层次,注定没有前途,义理易学的异军突起,儒学没落,玄学兴起,这里面既有政治因素,也有学术发展的必然阶段。作为政治理论,儒学发展了三百年后已经积重难返,到了必须自我革新的时候。

很可惜,这个革新没革好。

学术史就是思想史,而思想史是很微妙的,既离不开普罗大众,又需要真正的精英来引导。孙策有思想,但他没足够的学术素养,开骂互怼没问题,建立新的思想体系就力不从心了。

他只能做一个引路人。

孙策原本寄希望于杨修,但杨修是朝廷的人,孙策不想为朝廷做嫁衣。后来他又指望顾雍,可是顾雍性格太保守,这人做道德君子没问题,革故鼎新的魄力欠缺。至于沈友等人,他们的学术又不够顶尖,而且立功心切,未必有心情做学问。至于张纮,他成名多年,思维惯性太大,短时间内很难改变,一开始就没有成为他的选择。

虞翻可以完成这样的重任。他刚刚而立之年,有狂士之名,但仅限于会稽,足够聪明,又有深厚的学术素养,口才还特别好,不做思想者太可惜了。孙策花了这么多心思,又特地安排了这么一场实验,就是要扭转虞翻的思维惯性。以他的智商,只要方向对了,很快就能有重大收获。

有了浴火重生、精明务实的虞翻坐镇东南,他才能放心北上,争霸中原。

孙策看着虞翻的背影,就像农夫看着沉甸甸的庄稼,心中充满收获的喜悦。

虞翻一直没有说话,直到两艘楼船相继消失在海平面下,他也没说话。

实验顺利完成,孙策返航,回到船港的时候,杨修、马超等人前来迎接。杨修的脸色也不太好,可是和虞翻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。他对孙策和虞翻论易的细节了解不多,对他来说,这只是孙策又赢了虞翻一个回合而已。他和虞翻不怎么对付,看到虞翻吃瘪,他心里开心多于震惊,甚至还有一点幸灾乐祸。

上了岸,虞翻离开了喧闹的人群,一个人找了一个地方,面对大海,静静地坐着,任由晚风吹起衣襟,吹拂面庞。

第864章 海上生明月

夕阳落山,灿烂的晚霞照亮了虞翻的背,却照不亮他的眼睛。倦鸟归林,山林间一片热闹,当这些热闹也慢慢消失,海面暗了下来,天地间一片漆黑。

虞翻一动不动,眼睛瞪得更大。

又过了一会儿,天地之间出现了一团淡淡的光晕,如夜色中的萤火,微弱却又分明。光晕越来越大,渐渐露出一道银白色的弧边,月亮升了起来,在海面上照出一条银色通道,一直延伸到山崖下,照亮了海港,照亮了虞翻的眼睛。

虞翻笑了,泪水却夺眶而出。他一动不动,任由泪水沿着脸庞流淌,湿润了胡须,浸湿了衣襟。

过了许久,月亮浮出了海平面,海面吹起了微风,波光遴粼。凉风习习,吹干了虞翻脸上的泪,也吹开了他的心。他缓缓站了起来,转过身,却发现孙策背着手,静静地站在远处。

虞翻迟疑了片刻,走上前,拱拱手。“将军。”

孙策的目光从虞翻的脸上挪开去,看着将圆的明月。“收获颇丰吧?”

虞翻一声轻叹。“醍醐灌顶,只是眼下还有点乱,不知从何说起。”

“不急,慢慢想。”孙策走了过来,与虞翻并肩而立。“仲翔,有人说,易者,上日下月,圣人仰观天地,最容易看到的就是日月,阴晴圆缺,周而复始,看起来简单,但里面却蕴藏着真正的道。真正的学问不在那些残篇断简里,而在我们看到的这天地万物里。但愚夫愚妇为生活奔波,就像在草丛里寻找草籽的鸡,他们无法脱离大地,也就看不到大地。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像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一样,跳出这大地的局限,看到道的真相。”

虞翻转头看了孙策一眼,习惯性地哼了一声,讥讽的话语涌到嘴边又咽了回去。他沉默半晌。“将军所言虽然离经叛道,却能直窥大道,这是生而知之,非后天所学能致。如果真有圣人,非将军而谁?”

孙策斜睨着虞翻,撇了撇嘴,又忍不住笑了起来。但他没有反驳虞翻,他的确有点像是生而知之,真要解释给虞翻听,虞翻也未必相信,不如保持一点神秘感,将来有机会再慢慢解释。

“你虽然不是天而知之的圣人,但你有足够的智慧,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成为圣人。不是有贤者说么,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;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。目标再远,只要你一步步地走,总会越来越近。”

虞翻习惯性的抬杠。“就像这月亮,也能走近吗?”

孙策眨眨眼睛。“我不知道能不能,但我可以去试,对吧?”

虞翻终究还是没忍住,“嗤”了一声。“将军,愚公挖山最后还是靠天神帮忙才将山搬走。仅凭他们一家人,不知道要挖到什么时候呢。”

“不管到什么时候,挖一点总会少一点吧?”

虞翻皱皱眉,欲言又止。

孙策又说道:“当然了,我也不赞成挖山,如果仅仅是因为出行不方便,可以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,但你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办法,在你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,还是不要嘲笑愚公为好,解决不了问题,只会站在一旁说风凉话的人最讨厌了。”

虞翻翻了翻眼皮,又忍不住笑了起来,笑了两声,又是一声轻叹。“我也觉得只会坐而论道的人很讨厌,只是不知道自己也是这种人。现在看来,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,贻笑大方。”

孙策沉吟片刻,伸手拍拍虞翻的肩膀。“你能这么想,总算我没看错人。行了,关于大道的事先放一边,你慢慢去悟。有一些俗事,趁这个机会和你交个底。”

虞翻精神一振。“请将军直言。”

“你文武双全,应该能明白欲外强必先内壮的道理,荆州、豫州就是我的拳脚,吴会却是我的脏腑。蔡瑁好利,但见识有限,顾雍稳重,但能力不足,都不足以主持吴会。豫章未平,袁绍又出兵青州,我随时要出征。我需要一个既有见识,又有能力的人为我坐镇吴会。而这个人,非仲翔莫属。”

虞翻微怔,随即屏住了呼吸,心脏跳得比看到楼船慢慢消失还要快。他知道孙策这句话意味着什么,这可比牧守一方更重要。他知道孙策会用他,但他没想到孙策会将这样的重任交给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