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 蜀国的反应(1 / 2)

逍遥侯 大司空 3100 字 14天前

一秒记住【 】,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!

为了防备被公文欺骗,按照李中易定下的规矩,朝廷五品官以上的官员,都有资格给他写密劄。

允许官员私下里给他写密劄,其实并不是李中易的创举,而是野猪皮的康麻子想出来的歪招。

说是歪招,实际上,允许一定层级的官员,有权给皇帝上密劄,无形之中,加强了对官员们的控制力度。

俗话说的好,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,更何况是人呢?

是人,就会犯错误,李中易也不例外。

推行密劄制度,李中易本意是了解各地的真实民情。然而,附带的好处却是非常大。

比如说,甲地的知州干了坏事,通判和州里的官员们,明着不敢做斗争,却可以在密劄里,将事情的原委禀报给李中易。

直到此时,李中易才真正的领悟了,康麻子的真实用意,其实是想让汉人官员们,彼此监督,互相制约,免得合起来坑害满洲人。

随着统治时间的增长,李中易的身边,慢慢的聚集了一批低级文臣。

李中易利用上书房的名义,将这些文臣编组成了真正的秘书班底,以方便谘询和决策。

这主要是各地来的密劄,实在是太多了,哪怕李中易每天不睡觉,也不可能将全部的密劄批阅完毕。

当然了,这些在上书房里办差的文臣,属於外纪事概念,叶晓兰和韩湘兰则内纪事的概念。

在李中易的面前,摆着陕西路和蜀国的山川形势沙盘,沙盘上,两国的兵力部署情况,一目了然。

从陕西南下攻蜀,要经过两道大坎,其一是秦岭山脉,其二是大巴山脉,山路的总长度最短处也超过了三百里。

不过,强汉朝的禁军将领,有很多蜀人,比如说,杨烈、杨无双、何大贝等人。

其中,身为知总参议司事的杨无双,更是熟悉蜀国的山川地形。毕竟,他家祖上八代,都是秦岭和大巴山区的猎户。

很多官军不知道的小道,杨无双却是门儿清,这就给伐蜀之役,平添了几分胜算。

此次伐蜀,西征军中,宋云祥所部已经在凤州附近待了三年之久。并且,有同知总参议司事的何大贝协助,地理上的劣势其实已经被缩小到了,忽略不计的程度。

至於廖山河这一路,除了李中易这个蜀人之外,军中副指挥以上的将领,皆为蜀人。

反观蜀国这边,孟昶派来的统军大将,居然是枢密使王处回。

李中易当初还在蜀国的时候,就听说过王处回的“光辉”事迹。说白了,王处回就是新时期的赵括,擅长纸上谈兵。

更重要的是,王处回是成都人,而李中易手下的骨干军官,几乎都是蜀国的猎户。

还没开战,王处回在地形上,已经输了三分,这仗还怎么打?

蜀国,成都府。

“禀老太公,据潜伏在开封城里的细作来信,汉皇李中易已经悄悄的离开了京城。”大管家小声禀报了收到的消息。

赵老太公久久无语,忽然叹了口气说:“蜀国危矣!”

“老太公,何出此言?”大总管不解的问赵老太公。

赵老太公叹息道:“晋阳地狭人少,又有契丹人在背后撑腰,李中易必定是把目标对准了咱们蜀国。”

“老太公,可惜皇上不信任咱们家的家主,楞是把兵权交给了王处回那个假道士。”大管家不忿的暗骂王处回。

这王处回原本是个靠算卦骗钱的假道士,不知道怎么的,就入了孟昶的法眼。

孟昶宠信个把奸臣,其实也没啥,就连李中易的身边都有小人,更何况是孟昶呢?

可问题是,李中易绝不可能把兵权叫给小人的手上,而孟昶却恰恰相反。

说句心里话,尽管赵老太公和李中易有旧谊,但是,他还是乐意和李中易打上一仗的。

打赢了,赵家的利益自然有了保障。若是打输了,大不了带着全家人投降算了。

李中易在北边的所作所为,赵老太公不说了如指掌,至少明白个七、八成。

赵家有今天,主要是靠着骁锐军的实权。然而,以李中易的脾气,只要打进了成都府,兵权一定会被收走。

赵家是武将世家,家里就没有一个读书种子,走文臣之路,何其艰难?

只是,如今令赵老太公气恨的是,孟昶放着赵廷隐这员大将不用,偏偏相信了口舌之徒的王处回,实在是可恼啊。

说句实在话,李中易在开封搞的两件大事,赵老太公都不能认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