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10.第1110章 梅家戏班(2 / 2)

麻衣神算子 骑马钓鱼 3025 字 17小时前

郭宏利不吭声了,郭仁峰则是点头对我说:“李大师,你问吧。”

我想了一下就道:“能把梅河当年的事迹,以及她死的时候情况给我讲一遍吗?越详细越好。”

郭仁峰想了一会儿点头说:“从什么时候开始说?”

我道:“什么时候都可以,越早越好。”

听到我的话,郭仁峰想了一会儿慢慢地道了一句:“那我就从我记事儿的时候开始说吧。”

接着郭仁峰就给讲了一下有关梅河的事儿,不得不说,梅河的人生还是有些传奇色彩的。

梅河出生在一个梆子家庭,她的祖上曾经在北京开个戏园子,唱的就是河北梆子。

要知道,河北梆子最兴盛的时候,在京城可是唯一和京剧平分江山的戏种,甚至隐隐有种压过京剧的势头,可在清朝末年,河北梆子却开始急剧衰落,到了民国初年衰落的就更厉害了,天津,北京,甚至南派的上海都受到了波及。

一方面河北梆子受到了新文化的冲击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梆子在那个时候没有出过什么大的角,而且戏班子多了,很多人把梆子给唱烂了,所以多数人们改追其他剧种。

大家也都知道,在民国时期,京剧发展尤为迅速,涌现了众多的流派和艺人,而这些艺人中其实有不少原来是唱的梆子的,因为梆子衰落了,才改学的京剧。

甚至很多梆子戏班解体后,老板又拉活组建了京剧戏班,这也是促进京剧急速发展的一个因素。

也是从那个时候起,梆子里很多的戏也是被引入了京剧中,这也为京剧本身的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。

当然,京剧能够吸收梆子,也是因为京剧本身就有着独特魅力。

梅家在那个时期也有个戏班子,可随着梆子的衰落,梆子在大城市没有了活路,仅存的一些梆子戏班就转战到了农村,梅家戏班也是那个时候搬到西流庄落脚。

西流庄也是那个时候才有了梅姓的人,那会儿西流庄不过是一个小村子,梅姓人的比较多,所以搬过来后直接成了村子里的大姓,因为梅姓的人都是戏班子出身,所以带动的这个西流庄的人也开始学习。

加上那会儿梆子在农村还是很有市场的。

所以梅家的梆子戏班也就得以保存了下来,不过却是元气大伤,再也没有了以前的风光,他们只能唱唱庙会和大地主家的葬礼之类的。

不过戏班子总算还是撑的下去的。

说到这儿的时候郭仁峰忽然停住了,他道:“这些是不是不重要,这些都是梅河经常跟我们说的,所以我忍不住讲出来了。”

梅河经常说的话,那对她肯定有着很深的影响,所以我就对郭仁峰说,让他继续说,这些都很重要。

听到我这么说,郭仁峰就继续讲有过梅河祖上的事儿。

梅家的戏班子好不容易在农村稳定了下来,可好景不长,到了梅河爷爷那一辈,恰好赶上抗战爆发,华北战事吃紧,大量像梅家这样在农村发展的梆子戏班也是纷纷解体。

有的改行种地,做生意,有的直接出走外地改习其他戏种,河北梆子再次遭受重击,几乎已经要濒临灭绝了。

梅家的戏班子也是因为养活不了那么多人,也是在梅河爷爷的时期解散。

一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后,一些民间的梆子剧团才开始复苏。

不过梅家的戏班子却是一直没组建起来,因为荒废了多年,梅家很多人已经唱不动了,唱戏的功夫都荒废了。

不过梅河的爷爷却没有荒废自己的功夫,他每天都有练,而梅河的父亲也在其熏陶下学得了一身梆子的本事。

梅河的爷爷希望梅河的父亲能够重整梅家戏班,再把梆子推向辉煌。

梅河的父亲虽然戏唱的不错,可是其他方面的能力却是不行,所以操劳了几十年,依旧没有任何起色,他手下的几个人只能给人家唱唱丧礼,连庙会都上不了。

他们的行头甚至都没有置办齐备。

也是因为这样,梅河的父亲郁闷了一辈子,觉得自己愧对了父亲的培养和期待,才三十七岁就抑郁而死了。

梅河的母亲在那个时候改嫁。

而那个时候梅河才十五岁,可就是十五岁的梅河没有跟着改嫁的母亲走,而是跟着哥哥留在西流庄,她哥哥没有唱戏的天分,所以梅河就继承了梅河父亲留下的那一小摊子。

听到这里我忍不住问:“梅河继承他父亲的位置,原来他爸爸那些手下服她吗?她才十五岁?”

郭仁峰说:“那正是梅河传奇的地方,你听我慢慢给你讲。”

我对梅河的人生充满了好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