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7.第127章 对视(2 / 2)

剑来 烽火戏诸侯 3653 字 5天前

魏晋牵过白色毛驴,对陈平安一行人笑问道:“那我们动身赶路?”

陈平安当然没有意见。

多出一个陆地剑仙的游学队伍,就这么缓缓离开。

李宝瓶来到陈平安身边,“小师叔。”

陈平安轻声问道:“怎么了?”

李宝瓶嘿嘿一笑,“没什么!”

陈平安揉了揉她的脑袋。

红棉袄小姑娘与陈平安并肩而行,其实她是有些想念自己的大哥了。

嫁衣女鬼一招手,将跛脚少年和圆脸小姑娘从花园随意扯出,丢在目盲老道人身边。

在这之后,她眼角余光瞥去一个方向,刚好,嫁衣女鬼看到那草鞋少年回头望来的视线。

双方对视。

少年眼神冷漠。

嫁衣女鬼在一瞬间,没来由有些心悸。

只是她很快就觉得荒诞可笑,迅速收回视线,不再浪费时间在一个平凡少年身上,嫁衣女鬼想不明白自己为何会如此疑神疑鬼。

之后等她鬼使神差地再次望去,草鞋少年已经背对着她缓缓离去,自然而然落在队伍的最后边。

福禄街桃叶巷的四大姓十大族,仅是那三十余座龙窑窑口的争夺,千百年来就充满了勾心斗角,不乏血腥味,只不过现在成了龙泉县,敞开门户,不得不抱团聚势,但是私底下,谁不在与大骊朝廷、与那些买下山头的仙家势力,暗中联络?

有些传闻,外边传得煞有其事,其实一街一巷并不当真,比如四姓之一李氏的龙麟凤,随着李宝瓶的先生,那位山崖书院山主的黯然落幕,就更像是一个笑话了。反观赵繇在内的几名少年读书人,这些个真正有望成为山上神仙的年轻人,才是小镇大家族不敢小觑的存在。不过李氏家主的二子,大小李当中的小李李宝箴,听说在京城遇上了贵人,破格成为了国子监监生,跟随当朝名士刘文虎学习《大礼》,在小镇引起过一阵小小的波澜。

至於李虹的长子,福禄街所有长辈的印象,就是那个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,而幼女李宝瓶,则是那个从小就不着家的小疯丫头啊。除此之外,就没什么出奇之处了,唯独李宝箴,还算有点光耀门楣的希望。

李家书房内,一位神色疏淡的年轻人,将一封来自大骊京城的书信交给父亲李虹。

李虹笑道:“宝箴跟他妹妹一样,宁肯寄给你这个大哥,也不愿寄给自己爹娘。”

年轻人苦涩一笑,轻声道:“信上写的东西,爹你要有点心理准备。”

李虹脸色瞬间凝重起来,抽出信纸后,粗略看过之前的寒暄问候,越到后边,眼神越是阴沉,男人起身点燃一盏油灯,搁置在笔洗之中,一点点烧掉这封家书,灰烬缓缓落在梅子青色的精致笔洗之内,男人用了两个字,来给自己儿子的所做作为盖棺定论:“胡闹。”

李虹问道:“此事你怎么看?要不要听从你弟弟的建议,将朱河朱鹿父女祖祖辈辈落在我们李家的贱籍,通过县衙那边削去,帮忙提为平民?”

朱家父女若是成功更改了户籍,从龙泉县福禄街李氏的仆从贱籍当中划掉,获得了平民身份,从此子孙不用世代为奴做婢,用鲤鱼跳龙门来形容也不为过。只不过宰相门房七品官,孰优孰劣,全看脱离贱籍之人的本事高低,只会阿谀之辈,当然是依附大树更为稳妥,如果有真才实学,自然是自立门户更有前途。

年轻人苦笑道:“爹,你已经有主意了。”

李虹身体后仰,靠在椅背上,双手揉着太阳穴,“可我还是想听听你的看法。一个家族,总不能人人想着富贵险中求。”

年轻人安安静静坐在那里,眼神明亮,“真正枣手的地方,在於爹不管偏袒哪一方,都会让另外一人对家族产生隔阂,所以宝箴这次做得不对。宝箴一意孤行,不给自己和家族留退路,更不对。这么做,不厚道,对不住那个叫陈平安的泥瓶巷少年,最不对。”

李虹眼神复杂看着这个嫡长子,“宝箴什么性子,你这个做哥哥的,岂会不知?早知是如此两难的尴尬境地,为何当初你不随他一起去京城?”

年轻人无奈道:“爷爷闭关,宝瓶离家,加上如今小镇形势翻天覆地,正是决定各大家族未来走势的关键时期,容不得我们李氏灯下黑,我走得不放心,就算要走,也要等这边形势明朗。实在不行,科举一事也可以放一放。”

听到前边老成持重的言语,李虹微微点头,等嫡长子说到最后一句,李虹顿时急眼了,直起腰,高声道:“绝对不可以!科举取士,是重中之重的大骊国策,丝毫不亚於朝廷对山上势力的招徕!李宝箴比你性格急躁,离家之前,虽然在我和你们爷爷眼前,口口声声离开小镇后,他要讲规矩,以阳谋行事,绝不可以心怀侥幸,兵行险着,但结果呢,还不是来了先斩后奏这么一出?所以只能由着他胡闹,如此一来,你如果延缓科举,就等於拖慢家族的脚步最少三年!”

年轻人将一句到了嘴边的言语,默默咽回肚子。

只要说出口,就意味着他和弟弟本就不算太好的关系,会瞬间跌落谷底,甚至再无缝补修复的可能。

而且说了毫无意义,因为爹在内心深处,并不否定弟弟的富贵险中求。

在错误的道路上,早起奋发三年,在正确的道路上,按耐住蛰伏三年,两者对家族未来三十年,对两代人影响的差别,不言而喻。

年轻人走出书房后,独自走在雕花素雅的宽敞外廊,他突然听到檐下一串风铃的叮咚声响。

他袖手闭眼,微微仰头,听着叮叮咚咚的空灵声响,呢喃道:“聪明人太多了,也不好。”

青衫读书人,名为李希圣。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