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9章 江阴三公任职京营(上)(1 / 2)

回到明末当帝王 星星草 1355 字 20小时前

朱由崧退朝之后回到武英殿,御马监的掌印太监李国辅哈着腰满脸不解地过来了:“皇爷,江南的穷酸文人竟然创报妄议朝政,向皇爷发难,太可恶了,可命厂卫深入江南查抄了报社,将胆大的忤逆之徒全都抓起来一并治罪。”

朱由崧当然不听信这些阉臣的,微笑着摇了摇头,“没那个必要,朕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,他们不是喜欢玩文字游戏吗,那就让天下学子陪他们玩玩好了。”

李国辅恍然大悟,那张肉乎乎的胖脸笑成了菊花,“这几家报纸肯定是东林党人鼓噪人心,以报纸的形式攻击皇爷,皇爷让天下举子以科考的方式回应东林党,高明,皇爷真是太真高明了,就让他们去掐吧,狗咬狗一嘴毛。”

朱由崧白了他一眼,“怎么能这么说呢,开科取士可是国家选人用人之大计,朕之短长也照样可以论,只不过得论有专攻,论之有理有据,让天下举子论应该比那几家小报论更通透,更全面,更有说服力,朕岂是睚眦必报之人?”

“奴婢知罪,皇爷胸怀坦荡,旷古烁今,你看奴婢这张破嘴又胡说八道了……”李国辅自知失口,说着赶紧给自己来一半响不响的嘴吧,朱由崧笑而不言。

“皇爷,高阁老等人也忒嚣张了吧,在朝堂上竟敢公然忤逆皇爷,还有那个钱谦益更不像话,皇爷擢任几个京官岂不是太正常了吗,他们做得太过了。皇爷对他们就是太仁慈……”

朱由崧笑而不答,宦官、东林党、还有这朝中这几个古董老头,他们的话不能全听,也不能不听,朱由崧当然有自己的判断标准,他站在一个过来的人知识分子的高度,或者说是一个智者的高度,去粗取精,去伪存真。

重文轻武是明代帝王的一贯作风,到了明朝中后期这种风气更甚,文官压制武将成了社会惯性,那些武官无论你功劳再大,也只有上战拼杀送死的份,在朝中与文官平起平座,共议朝政,共商国是,只能是一奢望。因此很多朝堂大员,文官挂武衔就不足为怪了。

到了明朝晚期,积重难返的结果是,一方面文官把持朝野,相互倾轧,党争不断;另一方面武学衰退,兵无斗志,将不思武,这也是大明的正规军打不赢流寇的杂牌军,更不敢与清鞑子的铁骑开野战的根源之一。

现在朱由崧试着改变这个格局,调江阴三公任职京营,开武科取士,只是迈出了第一步,阻力当然是有了。不过相比崇祯时代,形势要好很多。

人们或许难以想像,在三百多年前的封建年代,皇上做出的决定,内阁要是不通不过,也瞪眼没招。崇祯不是懦弱之君,他的暴脾气和难伺候是出了名的,但是身为一国帝王的他,却有太多无奈的时候,譬如打不赢鞑子,愿意订立城下之盟,割地赔款议和,这些他不是没有想过,也不是没付诸实施过,然而关内崛起的野猪皮欲壑难填,崇祯帝要一味隐忍退让,估计把龙袍脱给他们,龙椅让给他们也未必能行,他们要的是朱家皇室的生命。

这一点可用历史事实来佐证。历史上永历皇帝跑到缅甸对清鞑子还有多大威胁?抓住后仍然处以极刑,多年后大清坐稳了江山,康熙继位后,连朱家皇室后代中沾着边的毛头小子也不放过,理由竟然是虽没有造反之实,单未必没有造反之心,斩草除根,永绝后患!

呜呼,非我族类其心必异,这种思想根深蒂固,清鞑子对汉人皇室后裔之残忍竟至于斯!

然而崇祯帝最无奈的是缺钱少粮,缺兵少将,最后他竟然以帝王的身份带头发起募捐,可是当他跪求文武大员士绅商贾捐粮捐饷,救国救民于水火时,结果响应者寥寥,这不止是皇上的尴尬,更是帝王的悲哀与无奈。最后面对内忧外患,文武百官皆阳奉阴违,走投无路心力交瘁的他,只好跪向祖宗的灵位痛哭流涕,杀家斩口,然后用一根绳子来结束自己的帝王生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