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4-战后政治格局的安排(2 / 2)

叶剑英调任远征军司令长官,任弼时为副司令(加强政治思想工作),参谋长周希汉。杜聿明被任命为北方集团军副司令长官兼第39集团军司令。两个集团军的调防一直进行到45年底方才完成。

中国驻缅甸的远征军经过这次调防,总体实力得到加强,为今后占据缅甸北部将其纳入中国版图奠定了军事基础。同时也增强了该地区共产党控制下的军事实力,对云南的滇军从西面形成压迫。

为了进一步拉拢第9集团军司令关麟征和第26集团军司令蒋在珍,刘潇将二人同时擢升为陆军二级上将,滇越边区副司令。

在刘潇刻意的安排下,此时的第26集团军中,共产党员的数量已经达到20%,部队基本上为共产党所掌握。在完成西南战役后,第26集团军移防贵阳、南宁、柳州一线,负责监视海南岛日军,保证第9集团军后方安全。同时隔断广州、越南、云南三地陆路通道联系,并对云南的滇军,从东、北两个方向构成无形的威胁。

在经济上:

在周副主席领导下的行政院,通过减轻农民税赋,大力推广优良种子和小额贷款的使用,使得中国广大区域内连续三年粮食大丰收,稳定了后方支援了前线,保证部队的粮食供给。加上刘潇在军队中要求严格执行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,军队和民众的关系达到历史上最融洽的地步。民众的支持,反过来提高了部队官兵热爱国家保卫国家的激情,部队的战斗力无形中得到增强。

在工业上:

刘潇提出以轻养重,以重促轻,轻重共同发展的思路,得到周副主席的赞同和执行。大力发展的轻工业,在满足民众生活需要的同时,快速的回笼了大量的资金,大量回笼的资金又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上的保证。

江汉油田、锡林格勒油田的开发和生产,解决中国军队使用和经济发展的同时,又通过对缅甸和苏联战场盟军的输送,赚取了大量的硬通货。而光复地区工业的恢复和重建,使得中国的工业实力迅速得到加强和提升。

宝鸡-成都-攀枝花-昆明,成都-重庆-武汉,重庆-遵义-贵阳,三条铁路已经全线通车。刘潇早期在西南、西北建设的厂矿和学校,将大量的工业原料和人才,源源不断的通过建成的铁路输送到中原、西北国家重工业基地,有力的支援了国家经济的复苏和发展。

武汉-南京和昆明-曼德勒的铁路也在紧张的建设中,为了解决劳动力的问题,刘潇把几个野战军俘获的近30万日军俘虏,在保证他们正常生活供应的情况下,全部调到这两条铁路建设沿线来,进行正常的施工。

上述两条铁路预计分别在45年底和46年6月完工通车。届时,中原、西北、西南、华北包括即将光复的东北地区,将会得益于现在的铁路交通运输,国家的工业建设和国民经济将再上一个台阶。

对日本和朝鲜的问题:

近30万被俘的日本军人已经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去,缓解国内劳动力缺乏问题的同时,让他们在劳动中对自己所犯下的罪恶进行忏悔和补赎。

将劳动中思想改造好的日军俘虏挑选出来,交给共产党方面进行再教育。之后,在这些人中挑选文化水品较高、对政策理解透彻的约一万人,进行行政管理培训,使之成为将来改造日本的本民族管理人员。

另外组建20支相互独立、联队一级的日本人民解放军,尽快完成组建和训练任务,届时配合中国军队,用于计划于明年开始的对日本本土的进攻中去。

经过刘潇一连串的动作,国家的工农业和经济上去了,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,部队的武器装备在不断的更新,火力和运动能力大幅提高。政权处于稳定的状态。

此时的中国政局,如果不考虑刘潇的因素,国共两党处于平分天下之势。

在完成了预先所有的构想后,现在到了将日本人从东北和朝鲜土地上赶出去的时候了。

1945年8月1日,刘潇在南京修缮一新的军委会大楼里,签署了夺取东北和朝鲜的作战命令,并委任张学良将军为国民军事委员会代表,亲赴前线督战。此次战役命名为“北极寒潮”。

一场让全世界和日本人口瞪目呆的大战开始上演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