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潇之所以要招收这些八岁左右的流浪孤儿,原因有二:
一、流浪孤儿,作为被社会和家庭所抛弃的人,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。要想在这个严酷的社会里生存,唯有充分的发挥出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,同时又要能够忍受一切的劫难和痛苦,这样才能生存下来。其意志坚定且聪明过人。
这些人在处理社会中所有事物的时候,总是事先谨慎缜密的分析和思考,找出对方的弱点所在,之后果断快速的行动,乘对方不备,一击得手。他们的这种行事风格,既是多年流浪生活所养成,也是特种部队战士所必须的。只要教育培养的方式得当,将他们转别称一名优秀的特战士兵并非难事,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;
二、这些流浪的孤儿,由于生活在社会的底层,普遍遭到人们的歧视,一旦刘潇收养了他们,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,让他们重新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接纳和尊重的人,那么对帮助他们改变了一切的人——刘潇,其忠心可靠的程度是别的人所无法比拟的。
当然,流浪孤儿在过去的生活中所养成的:孤僻、、暴力倾向、缺乏同伴间的信任和投机性格等陋习,也必须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逐一纠正。
所以在为孩子们提供优良的日常生活中,刘潇鼓励孩子们相互之间正常的对抗。
为了在对抗中不吃亏,聪明的孩子们,开始纷纷为自己找到一个任何时候都能够依赖的小伙伴。
但这种关系,“家里”一般默认二人为一组。一旦确定关系,则将两个人调整到同一个房间的上下铺来,并在同一个小队和同一所学校学习,此种关系从此基本上保持不变,一直到他们成长为大人。
所有的集体活动,均按所在学校来分类排队进行。凡那个小队的成员迟到或完不成的,整个小队将全部遭到禁食两顿的处罚。
让“家里”的孩子们懂得,除了可以依赖自己的小伙伴之外,大家要完成任务,还必须团结和依靠整个团队。从而培养孩子们集体主义、相信自己的伙伴和遵守纪律的观念,促使他们摒弃在社会上流浪的过程中,无意中养成的懒散、孤僻和自私的陋习。
在这个大院的最初一段时间里,男孩们还是以学习为主,锻炼身体为辅。
每天,除早晨起床后,由刘潇带领,全体人员在院内跑一千米外,还必须集体步行去四、五公里外的学校。
放学后,同一学校的队员必须在学校门口集中。然后集体列队步行返回大院。通过民主选举的办法,每个学校选出正、副队长各一名,由他们来负责整个小队在大院内外的一切活动。
每天晚饭后,经过短暂的休息,所有孩子统一在食堂自习完成作业。十名聘请来的老私塾先生,负责指导孩子们的学习,每名私塾先生每个月的报酬为五块大洋。
每天晚上8:20,孩子们自习结束。十名老私塾,在阿玉的陪护下,必须在十分钟内离开大院。
晚上8:30,大院全体孩子们列队集合,在一楼食堂有序坐好,全体观看战争影片。
那个时候的影片、特别是战争影片并不多,可刘潇还是花大价钱从国外进口,并请人进行了简单的翻译或配上字幕。
虽然许多电影放了无数次,但每当影片中出现士兵们奋勇冲锋英勇杀敌的场面时,孩子们都会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。
而当影片中的英雄,在经历了千难万苦完成了任务,最后光荣地战死时,孩子们又都满含着热泪,默默的凝视着银幕。
每次电影放映结束后,刘潇都要以大人的模样,或自己或让热血沸腾的一名男孩站在食堂的饭桌上,给大家品论或表演一番电影中激动人心的对白或场景,煽起大家心中渴望成为英雄的豪情和战友间的友情,从而达到在精神上锤炼这些孩子的目的。
每个星期天。做为对一周表现优秀的孩子的奖励,刘潇带领学习和锻炼优秀的前十名男孩去市区集体游玩。当然,游玩还是以到当地驻军参观为主,市区品尝美食和游乐为辅。
其他的男孩则被留在家中按计划平整后院,修建跑道,挖掘、垒砌自己也不知道做什么用的水坑、单面高墙等。
完成规定的任务后,孩子们开始在院内自由活动。打篮球的有,打排球的有,但孩子们做喜欢的还是一块踢足球。只是由于没有号的裁判,一场乱哄哄的足球赛下来,总会有那么几对孩子,因为对比赛中的判罚意见不一,大家在场边上捉对“比试”起来。
学习、锻炼成绩最差的后十名男孩,除了要和其他孩子一起完成上述工作外,还要在跑道上加跑十圈,做为落后的惩罚。
慢慢的,拼搏和争当第一的气氛,开始在整个大院的孩子们中间弥漫开来。孩子们在这里看到和感受到,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,就必须奋力去争取第一,否则,你只能成为一个人人瞧不起,处处被人欺负的软蛋。而要想成为第一,除了自己的勤奋努力外,小伙伴的相互支持和集体的帮助,也是不可缺少。
南京回来后的四个月,刘潇仿照后世美国军方培养初级军事情报人员的模式,建立起来的“男孩之家”已经初具规模。
对外,则宣称是周家庆成立的“孤儿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