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节(2 / 2)

70年代极品婆婆 芒鞋女 4366 字 1个月前

薛花花最初让梁兰芬写忏悔书是想让她老老实实待着别作妖,顺便警告其他女同志,以后谁再敢找陆明文帮忙,下场就跟梁兰芬一个样,梁兰芬倒好,写了份避重就轻的忏悔书,因为思考如何更好的报答国家而迷失了方向?这脸皮,比猪身上的皮都厚。

梁兰芬要跟她玩文字游戏就别怪她不留情面。

知青房的人想卖薛花花个人情,听到让梁兰芬回房间重新写,有两个知青踩着滑溜溜的泥泞小路,一溜烟的冲回了知青房,很快就拿着凳子和纸笔过来,朝山坡上面红耳赤的梁兰芬喊,“梁兰芬同志,梁兰芬同志,我们把纸笔给你拿过来了。”

十分贴心的送到山坡上,让梁兰芬保存体力,积极应付忏悔书。

薛花花竖起大拇指,“梁兰芬同志,看看你身边同志的觉悟,真的该跟他们好好学学。”

梁兰芬忍不住,眼泪啪嗒啪嗒往下落,就在这乌云笼罩的山坡上,凹凸不平的板凳上,她写下了让她屈辱想销毁的字。

“我,梁兰芬,响应祖国号召到农村来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,却因自己思想觉悟不够,贪图享乐,经常请生产队同志帮忙干活以致于耽误了同志挣工分,我的此种行为,有愧于国家有愧于党,经过生产队热心同志提醒,我决定改过自信,重新投入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,我发誓,坚决拥护党的领导,坚持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……”

这份忏悔书几乎是梁兰芬哭着写完的,抽搭着声,声泪俱下念给大家听,风吹乱了她的头发,眼泪模糊了她双脸,比死了亲人哭得还凄惨,社员们感动不已,多少年没见过这么感人的场面了,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就是跟他们不一样,他们做错了事,从没反省过对不起党和国家,太不是人了。

薛花花带头拍手鼓掌,“情真意切,字字真心,梁兰芬同志,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,你好好改正,我相信党和国家愿意再给你一次机会的。”

“对啊,你别哭了,以后多挖两锄头地,多种点粮食,党和国家会看到你的诚意的。”

“以后不偷懒,不犯错,天亮就下地,天黑就收工,你怕做不到,我们可以监督你。”

“说的再多都不如行动,走,背上背篓,去玉米地除草……”

众人纷纷表达自己愿意帮忙纠正和监督的决心,梁兰芬只觉得眼前冒出许多星星,两眼一闭,啥感觉都没了。

社员们说得正起劲呢,猛地看到梁兰芬咚的声倒下,傻得没了反应,还是知青房的反应迅速,待梁兰芬滚下来,上前帮忙抬着走了,陆建国问要不要送去公社医院,知青房的摇头,“她三天没吃饭,估计饿晕了,回去灌点糖水就醒过来了。”

知青房的人恨上梁兰芬了,做了饭懒得叫她,要吃就出来不吃就算了,压根不管她,梁兰芬硬气,三天没出过房间,包括撒尿拉屎都露个脸,当真憋得住。这种事不好和外人细说,先把梁兰芬抬回去再说。

要维持外人眼中,他们知青团结友爱的的场面。

梁兰芬走了,社员们留下没啥意思,都拿着各自的工具,继续去地里干活了。

说起梁兰芬写忏悔书的事,好多人拿此教训子孙,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党就是梁兰芬的下场,不对,下场更惨,梁兰芬起码会写字,他们连字都不会写,到时候到了小山坡,憋五天五夜都憋不出个一二三来。

吓得好多人半夜睡觉都梦见自己孤零零的蹲在山坡上,握筷子的姿势握着笔,急得满头大汗,无论怎么用力就是死活就是写不出来……

受了惊吓的社员干活愈发卖力,坚决不能走梁兰芬的老路。

此后几天,生产队干活的热情达到空前的高涨,陆建国感慨杀鸡儆猴威力强大,正喜闻乐见着,隔壁去公社办事的社员传话,让他去公社开会,还说公社干部们在议论个叫梁知青的,陆建国慌了,梁兰芬是公社评选的先进知识分子,他却暗中拆公社的台,一时急得团团转,不知怎么办,想来想去,只得去找薛花花拿主意,“花花啊,公社干部要是问我,我可咋回答啊?”

梁兰芬这两天老实了,安安分分在地里干活,公社干部要是问梁兰芬表现如何,他是说好还是不好?

薛花花刚喂了猪,背着背篓准备出去割猪草,小路泥泞打滑,刘云芳顶替了李雪梅的活过来割猪草,听到陆建国的话,刘云芳骂他没出息,“公社干部问什么你就答什么啊,你身上还有梁兰芬自己写的忏悔书呢,你有啥怕的?走走走赶紧走,待会又要下雨,别耽误我和花花割猪草。”

陆建国疑惑地啊了声,梁兰芬写的忏悔书他和钱塞一起藏着的,用布料裹了层埋地下的,难道这个时候要他挖出来?他的意思是明年知青来挖出来念给新知青听的,给了公社干部明年怎么震慑那群新知青?

刘云芳翻了个白眼,让薛花花和他说,自己懒得浪费口水。李雪梅也是知青说过些读大学的程序,光有公社干部推荐不行,县城的还会派人来核查,去年有地方闹出公社干部收钱推荐遭人捅破的事,今年要求县城干部亲自下乡审查,不管公社干部出于什么目的开会,陆建国把忏悔书带上准没错。

当然,刘云芳是没那么聪明的,带上忏悔书是薛花花跟她说的。凡事牵扯到梁兰芬,带上忏悔书绝对有帮助。

“公社干部问起,你就实话实说,从她进村的时候开始讲,这样干部们才能得到有用的信息,至于你作为队长,理应负责起监督知青们劳作的事儿,你没有任何错。”薛花花觉得梁兰芬读大学的时候估计要黄,通关系走后门管是管用,前提是没人闹,一旦闹起事儿来,干部们绝对爱惜羽毛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,薛花花又给陆建国建议,“干部们肯定看过梁兰芬记工分的本子,如果问,你就说从本子上看,梁兰芬确实是优秀的先进分子,要不是她以怨报德反咬一口,人家不会闹……”

公社干部也是要面子的,陆建国真老老实实交代,无异于变相承认公社干部偏听偏信的无能,这样陆建国会遭来麻烦。

陆建国当了多年队长,这方面还是深有体会的,薛花花一提醒他就懂了,公社干部没错,他没错,错的是梁兰芬不知好,不依不饶倒打一把才弄成这样子,怪不得别人。

有了对策,陆建国心不慌了,去保管室要了把锄头,扛着回家,悠哉悠哉进了自己房间,挪开墙边的柜子,两锄头下去就把埋的布挖了出来,拍干净上边的泥,信心十足出了家门,想到有几家打过招呼说送小孩去公社小学,他决定顺道把这件事一并办了。

公社小学刚办起来他就鼓励社员们把孩子送去学堂,奈何天不好,庄稼收成差,交了公粮勉强能撑到秋收,谁都舍不得花钱送孩子念书,现在好了,经过梁兰芬的刺激,有人舍得掏钱了。

丰谷乡两个先进生产队的队长都在,除了公社干部,还有两个陌生的面孔,脸白白净净的,穿着整洁的灰蓝色上装,知道他是仁安村生产队队长,拉他单独到一边说话,陆建国心里有底,将打好的草稿重新说了遍,当然,中间添了很多好话,比如帮梁兰芬干活的人家条件是多么不好了,因为思想觉悟高,不忍拒绝同志的求助才频频帮忙云云……还把公社干部花式夸奖了遍,干部们作风清廉,全程依照规矩办事,选的先进分子都是有卓越贡献的知青,他又提到了从他们生产队出去的曾知青,留下的独轮车节省了他们多少体力巴拉巴了……

待两人打断他,陆建国才意犹未尽的闭上嘴。

他走回去,就看公社干部站在墙角笑盈盈看着他,陆建国太明白这个意思了,夸奖他上道呢。

之后估计没他事了,和公社干部打了声招呼就去了公社小学,先给打过招呼的几个小孩报了名,至于学费,等九月份入学的时候再交,帮忙报名的老师看着他面生,问他哪个生产队的,以前怎么没见过他?生产队的小孩子上学,都要队长先来学校报备,以前村里没人读书,陆建国自然没来过,老师不认识他是理所当然的,他介绍,“我仁安村生产队的,今年风调雨顺大丰收,社员们都想把孩子送来。”

虽然统共就五个孩子,也够陆建国开心了,等回去后,他再召集大家开会,好好说说读书的问题,到时候会有更多的孩子来。

经过邮政局,里边的人叫他说有罗梦莹的东西,罗梦莹家境好,每个月都有人寄东西来,有时候是吃的,有时候是衣服,有时候是书,陆建国养成习惯了,每个月来公社都会到邮政局给罗梦莹取东西。

他算了算日子,距离罗梦莹收到信不到半个月呢,怎么又有东西寄来,而且用麻袋装着,扛在身上吃力得很,他让等会,去公社借了背篓背着回村,随着他回村,有件事在生产队炸开了锅,梁兰芬的大学生名额没了,给了隔壁生产队的一名男知青,消息是先进生产队的队长带过来的,说是公社干部开会决定的结果,梁兰芬听完直直晕倒在地里。

收到消息的社员风风火火跑去猪场问薛花花,他们记得清清楚楚,薛花花说梁兰芬思想觉悟低,公社干部撵她走人才给她工农兵大学的名额的,怎么突然又不给了,岂不是意味着梁兰芬还得继续留在生产队?

薛花花回答得理所应当,“我那是存心气梁兰芬的,大学生担负着咱社会主义的建设,使命重大,公社干部当然要选择勤快积极的人了。”

“而且啊,大学毕业,国家会分配工作,单位会分配房子,住城里吃供应粮,公社干部怎么可能随随便便给人?梁兰芬读大学的消息估计是公社干部故意放出来的,意在考验知青们的心态。谦虚,谨慎,不骄,不躁是同志们该有的作风,谁做到了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,你们看看,梁兰芬做到了吗?”

“冲着她眼高于顶,逮着谁喘口气就开训的作风,上了大学还了得?大家伙要明白个道理,回报是给有付出的人,好比咱种庄稼,同样的种子,同样的土壤,勤快的人种出来的庄稼好,懒人种出来的庄稼差……”

社员们如醍醐灌顶,他们就说嘛,哪儿有讨厌一个人还把人送回城享福的,公社干部还真是明智。

聊着聊着,大家又把话题聊到城里人吃供应粮蹬自行车的事上去了,吃供应粮多光荣啊,他们祖祖辈辈在地里刨食,看天吃饭,啥时候是个尽头啊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刘云芳在旁边嗤笑,她对城里人可不羡慕,她把孙子孙女送到小学读书了,几年后,生产队就是她家最厉害。

陆建国能当上队长不就是因为读了书的缘故?

刘云芳畅想了番十几年后的情景,好多人跟着沸腾了,是啊,得送孩子读书,万一不小心运气好读上大学了呢,那可是全家跟着住城里吃供应粮的没事。

陆建国在知青房跟罗梦莹说话,他说咋那么重,半麻袋吃的半麻袋书,他把东西原封不动交给罗梦莹就准备回去了,想着接下来怎么劝社员把孩子送去小学,还没走出知青房社员们主动找来了,都要求送孩子读书,能读几年就是几年,全家勒紧裤腰带也要送孩子读书,有此觉悟,陆建国与有荣焉,领着他们去保管室找会计做个登记,下次去公社就把事情办了。

一时之间,生产队掀起了股读书风潮,当然,大多数都只送孙子读书,至于孙女,长大了就是嫁人的,帮别人养的读不读书无所谓,何况孙女要帮家里干活,都去读书了家里的活谁干?小孩子谁带?

以前社员们见面都是互相问你吃了饭没,现在都换成了你家孙子儿子要去小学读书不,就连薛花花都有人问她,问完才反应过来她孙子小,还有几年好等。